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境外当代中国研究
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对当代中国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15-06-30    作者:〔俄〕B.Л.拉林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3-11-0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研 究 中 心

  长期以来,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一直都是远东地区的中国研究中心。早在1899年,这里就创建了贝加尔湖以东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东方学院,直到今天,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仍然是主要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在过去的20年里,中俄边境关系迅速发展,远东和后贝加尔边境地区研究中国的兴趣不断增长,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和赤塔市都建立了多家高等院校以及科学院下属中国研究中心,并且发展势头迅猛。

  (一)科学院下属研究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和哈巴罗夫斯克市

  这两座城市拥有多家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机构,集中了主要的研究文档。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的汉学学院。研究所下设两个机构:汉学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和安全问题研究中心。这两个中心主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学、民族学、居民、迁移过程、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国际关系、边境关系和区域关系以及文化问题。研究所出版的期刊《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季刊,1992年开始发行),定期刊登各类关于中国的文章。研究所通报《太平洋地图》(2007年恢复发行)经常刊载一些实践应用材料。在最近几期通报中,值得关注的有:2012年5月第25期的《二十一世纪初期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因素——根据圆桌会议材料》和2012年6月第28期的《国家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材料》。研究所网站上可以查阅到这两期通报。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设在哈巴罗夫斯克市,主要研究中国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主办的期刊《空间经济》(2005年开始发行)定期刊登与中国经济有关的文章。

  (二)高等院校: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哈巴罗夫斯克市和赤塔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远东联邦大学(2011年前为远东国立大学)、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济与服务大学、涅维尔斯基国立海事大学;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阿穆尔国立大学和国立师范大学;哈巴罗夫斯克市的国立人文大学及赤塔市的后贝加尔国立大学,这些大学均有一部分教师从事与中国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题材相关的研究。

  二、研 究 方 向

  长期以来,对中国东北毗邻区域的研究一直是远东地区汉学家们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汉学家们在从事区域历史和政治研究的同时无法回避中国历史的总体问题。

  (一)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总体问题

  从事中国总体问题研究的专家为数不多。其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汉学研究中心主任Г.П.别洛格拉佐夫对于当代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成果[1]以及阿穆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O.A.季莫菲耶夫关于中美关系[2]的研究成果值得关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致力于当代中国社会、民族和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不仅有资深学者[3],还有很多青年研究员,如Г.B孔德拉坚科[4]、И.B.斯塔弗罗夫[5]以及H.A.杰姆琴科[6]等;经济研究学院的学者[7]则致力于当代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研究。

  (二)中国东北历史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编撰17~20世纪期间中国东北的历史。2004年,该系列丛书的第3册《1945~1978年间的中国东北》问世。在编撰这本书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发表了大量关于该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文章。在编写关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册书时,研究所的学者们编写了两本参考著作:一本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中国东北》[8],另一本是《21世纪初的东北亚国家》[9]。在《21世纪初的东北亚国家》一书中,中国占的篇幅最大,书中阐述了中国的总体地理参数、简史,目前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民主和社会状况。研究所计划于2013年完成丛书的第4册《1979~1999年间的中国东北》,目前,已编写了历史论文集《1980~2000年期间中国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社会变革期间中国东北的农业综合体(1949~2009年)》,并开始编写丛书的第5册《21世纪初期的中国东北》。研究所的青年学者们致力于研究中国东北的人口及迁移过程[10],以及对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研究[11]。高校青年学者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远东联邦大学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教研室副博士Е.Г.别娜娅的研究[12]。

  (三)中苏关系和中俄关系

  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学者们将中俄双边关系的研究重点放在与之接近的区域问题与边境问题上,同时也对中俄合作中更广泛的问题予以了关注。

  1.国家间关系对该问题的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研究员H.П.里亚布琴科关于现代历史上中苏关系最尖锐时期的专题研究[13]以及研究所所长B.Л.拉林分析当代中俄关系问题的各类著作[14]。

  2.边境关系和地区间关系这一领域的总结性研究均出自B.Л.拉林[15]之笔。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学者们的著作大多涉及边境地区政治、经济问题[16]及人文关系的研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C.A.伊万诺夫着重研究中国东北各省对俄政策的相关问题[17]。从事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学者们[18]还发表了不少关于图们江开发项目的历史和前途的著作。

  3.人口跨境迁移除了各个汉学研究中心之外,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一些研究小组也在深入研究这一迁移进程,尤其关注俄罗斯境内中国人不断增多这一现象,如对俄罗斯边境地区俄罗斯人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19]。

  4.舆论为了制订俄罗斯对华政策并了解当地居民情绪的波动情况,必须研究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居民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以及民族间日常沟通的规范及方式,因为俄罗斯对华政策的特征及实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居民的情绪。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就开始关注远东居民对中国的印象。这在B.Л.拉林和Л.Л.拉林娜[20]的著作中有所体现。涅维尔斯基国立海事大学的教师们根据2004~2005年期间对滨海边疆区及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进行的社会学研究,发表了《远东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测定”》[21]一文。

  (四)当代中国编年史

  一直以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都非常关注中国编年史的发展趋势。2011年出版了研究所汉学家的作品集[22],书中包含了当代汉学家对中国最迫切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问题的观点及评价,重点分析了中国学者关于东北亚地区中国和俄罗斯区域合作问题以及中俄跨境经贸、政治和文化联系的相关著作。

  三、学术期刊、年鉴、年会为从事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提供了长期有效的平台

  (一)学术期刊、年鉴

  学术期刊有:《俄罗斯与亚太地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席团,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空间经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哈巴罗夫斯克市);《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关政策》(俄罗斯海关学院符拉迪沃斯托克分院,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人类居住地:区域学研究》(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济与服务大学,符拉迪沃斯托克市)。

  年鉴有:《俄罗斯与中国:战略合作问题》(后贝加尔国立大学,赤塔市)。

  (二)年会

  年会有:《远东边境上的俄罗斯与中国》(阿穆尔国立大学,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俄罗斯与中国:相互合作与相互影响》(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科研年会、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科学实践圆桌会议。

  [参引文献]

  [1]〔俄〕Г.П.别洛格拉佐夫:《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2012年第4期;《土地归其耕种者所有——中国当代农业政策的社会权利问题》,《俄罗斯和亚太地区》2009年第3期。

  [2]〔俄〕O.H.季莫菲耶夫:《中美关系四十年:战略合作参数的改变》,《俄罗斯与中国:战略协作问题——东部中心汇编》2012年第12期,第197页。

  [3]〔俄〕Л.B.扎布罗夫斯卡娅:《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上流社会收入结构及收入水平的变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俄〕Г.B.孔德拉坚科:《中国社会政策中的经济因素》,《应用经济》2012年;《中国持续改革:从小康社会向和谐社会过渡》,《俄罗斯和亚太地区》2009年第3期。

  [5]〔俄〕И.B.斯塔弗罗夫:《中国现代化体系中的民族政策(1978~2002年)》,《俄罗斯和亚太地区》2006年第4期。

  [6]〔俄〕H.A.杰姆琴科:《21世纪初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地缘政治利益:实现方法——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和亚太地区》2012年第1期。

  [7]〔俄〕Д.A.依佐托夫:《中国对外贸易:应对汇率变化》,《空间经济》2011年第4期;《中国国内及海外经济领域的对外贸易》,《空间经济》2012年第4期。

  [8]《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中国东北》,远东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1世纪初的东北亚国家》,远东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俄〕A.C.维列梅奇克:《中国东北的当代人口迁移过程》,《俄罗斯和亚太地区》2012年第1期;《中国东北人口发展特点(1949~1978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2012年。

  [11]〔俄〕И.В.斯塔弗罗夫:《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中国东北各省的落实情况(1978~2002年)》,副博士学位论文,符拉迪沃斯托克市,2007年;《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在中国东北民族地区的落实情况》,《俄罗斯与亚太地区》2009年第3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领域政策的落实问题(1978~2007年)》,《变化世界中的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和亚太国家:作品集》,远东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俄〕E.Г.别娜娅:《现代哈尔滨家庭和家庭习俗》,副博士学位论文,符拉迪沃斯托克市,2009年。

  [13]〔俄〕Н.П.里亚布琴科:《1969~1982年针对苏联的中国内外部政策》,远东科学出版2006年版。

  [14]〔俄〕В.Л.拉林:《睡龙醒来的背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远东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俄罗斯和亚太地区》2011年第2期;《俄罗斯和中国:双边关系和政治合作中的新趋势》,《亚太经合组织2011~2012年:美国和俄罗斯对于亚太安全与合作的看法》,远东联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俄〕В.Л.拉林:《90年代上半期的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区域合作问题》,远东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区域测定中的中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东方—西方》,2005年,第390页。

  [16]〔俄〕Г.Н.罗曼诺娃:《90年代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关政策》1998年第2期;《中国和俄罗斯企业一体化模式中的投资成分》,《空间经济学》2011年第3期。

  [17]〔俄〕C.A.伊万诺夫:《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发展计划之间的关联:问题与展望》,《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5期;《俄罗斯边境中国开放带的形成》,《人类居住地带》2009年第4期。

  [18]〔俄〕P.B.古利多夫:《图们江开发项目:幻想与现实》,《空间经济学》2012年第1期;〔俄〕C.Ю.弗拉吉:《亚洲东北部区域合作经验:图们江规划》,《图们江下游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国际研讨大会会议材料》,符拉迪沃斯托克市,2007年。

  [19]〔俄〕Д.A.弗拉基米洛娃:《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和俄罗斯人之间的种族文化相互兼容并存问题(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副博士学位论文提纲,符拉迪沃斯托克,2007年;〔俄〕A.П.扎比娅科等:《俄罗斯人和中国人:远东民族迁移进程》,阿穆尔国立大学,2009年。

  [20]〔俄〕B.Л.拉林、Л.Л.拉林娜:《远东居民眼中的周围世界:20~21世纪之交眼光及观念的演变》,远东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太平洋渔业与海洋研究所:《远东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测定”》,符拉迪沃斯托克市,2005年,第244页。

  [22]《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作品集》第15卷《东方学》,远东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