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欢声雷动,30万军民在无比热烈的气氛中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每个人都从心中发出同一个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正是从这一刻起,地质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建设先行军,使中国的地质事业翻开崭新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行动
1950年,全国接管和重新组建了15个地质调查所和研究所,全部职工约800人。为了使当时有限的地质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力,1950年2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编制了全国的年度工作计划,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地区组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行动。
此时,经过多年战乱洗礼的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工业原料。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留学生代表时,为青年留学生任湘亲笔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字,极大地鼓舞了新中国地质人对地质事业的热情。
李四光回国,建议成立统一规划全国地质工作的机构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冲破重重障碍辗转回国。到北京的第三天,周恩来总理到住地看望他,同他谈起了国际国内形势、地质工作和地质队伍组建等问题。
而后,按照国家的情况和需求,李四光征询了当时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299位地质人员的意见,建议成立统一规划全国地质工作的机构——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此后,我国形成了“一会、一局、两所”的工作机构体制,即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50年11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应该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解决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的资源问题。
1951年,300多名地质工作者组成84个地质队,分赴全国各地区调查。以李璞为队长的西藏地质工作队于这一年随入藏部队进入西藏,这也是中国地质工作者对西藏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地质调查。
组建地质部,地质工作迅速发展壮大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任命李四光为部长,开始在组建机构、建立制度、规划任务、调集队伍、培训人才、生产装备等方面实施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1952年1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地质工作要大发展”的方针。同月,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并确定地质部负责新矿山的地质勘探、地质普查及全国地质矿产资料的汇交和地质工作登记等工作。
会上,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强调:“地质事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已成为一项最重要的事业了。”他向地质部门提出,“1953年我国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适应国家新的需要,明年的地质工作,也要进行一个大转变”,即“在一定时间以内,探明一定的储量”。
全国地质计划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地质工作开始大转变。可以说,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随着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五”计划,地质工作集中力量支持国民经济建设
1953年,“一五”计划颁布施行。
“一五”计划为地质工作规定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保证五年内开始新建企业的设计所必需的矿产储量;加强对重要矿产资源的普查和勘探;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进行部分的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保证“二五”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并为“三五”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准备资源条件;加强水利资源和综合流域开发的地质勘查工作,保证“一五”计划期间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并为“二五”计划所需的水利资源开发做好地质准备。
为了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地质部门做了极大的努力,一方面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点勘探,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积极开展普查工作,准备新的勘探基地。
“一五”期间,地质工作呈现出巨大活力和战斗力
第一年,地质部和有关工业生产部门的地质机构,把大部分力量放在野外工作上。当时,重点勘探项目多是国家工业建设的命脉,如鞍山、包头、大冶等钢铁基地,大同、开滦、抚顺、平顶山等重要煤田,东川、中条山、铜官山、水口山、个旧、赣南、昆阳等矿产地,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成果,从而保证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的供应。
在地质部的有力领导和全体地质工作者如火的工作热情下,地质工作呈现出巨大活力和战斗力:“一五”计划原本要求对19种矿产进行勘查,结果地质工作对74种矿产进行了勘查,有63种取得了可供工业设计使用的储量。其中铜的储量较1949年前的估计数字大14倍,钼的储量增加了50倍,石油储量较解放前增长了325倍。
“一五”期间,地质部门还在华北、松嫩、关中等平原,内蒙古、河西走廊、四川、新疆等地开展了综合性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对北京等15个城市进行了地下水供水勘察工作。同时,对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汉水丹江口等200多个大中型水库进行了工程地质工作;完成了宝成、集二等8条铁路,武汉长江大桥以及一些海港和国防工程的地质勘查工作。
这一阶段,地质部门在组织机构上也愈发完善。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并在六大行政区设立地质局。
扩大专业队伍,着力建设地质人才的摇篮
地质工作的大发展需要大量地质专业人才。1950年,南京地质学校和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建立,全国各大高校地质系也开始扩大招生,当年全国地质专业招生达600 多人。
1952年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原地质系和西北大学地质系二年级学生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
在长春,在原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组成了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在南京,以原华东军事测绘学校为基础,创办了南京地质学校,办学规模空前扩大。
在地质部1953年的预算中,投入学校建设的资金,比地质勘探费还多了将近30%。国家对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视可见一斑。
1955年,北京大学也恢复了地质系。1956年,以重庆大学为基础,在北京和长春地质学院的支援下,又创立了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工业部门的学校也建有地质系,如北京石油学校、北京矿业学院、昆明工学院等。1956年,仅地质部属地质学院和中等地质学校在校生达 26842人。
至1966年,除地质部所属的北京、长春、成都三所地质院校外,全国已有20多所高校和几十所中等院校设立了地质系及其相关学科。地质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
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凸显先行作用与基础作用
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地质工作凸显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基础作用。对此,毛泽东在1956年初听取地质部工作汇报后指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要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计划。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
1956年毛泽东指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1956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为了发展重工业,必须继续加强地质工作,并且使地质普查工作和重点勘探工作正确地结合起来,争取发现更多新的矿区和矿种,探明更多的矿产储量,以满足工业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要”。
刘少奇在1957年接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地质工作的关怀和鼓舞,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地质工作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地质部成立普查委员会,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普查工作,发现了几十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新矿区。到20世纪70年代,探明储量的矿种134种,有力地支持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
自1955年我国与苏联合作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后,1956年相继组成了3支中苏合作队,在南岭、兴安岭、秦岭地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57年,地质部先后在新疆、南岭、秦岭、大兴安岭、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河北承德等地区,组织开展1∶100万和1∶20万区域地质测量。从1958年到1966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中国东部地区的1∶100 万区域地质编图和编测,广泛开展了1∶20万区调,并在个别省开展了1∶5万区调试点。
1955年,地质部组建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三年侦查,找到了256个可能储油的构造,发现了以青海冷湖、四川龙女寺为代表的一批新油田,肯定了西北及西南等地区的含油远景,尤其是通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工作,指出我国东部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具有良好的含油条件,由此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在1957年战略东移,为后来大油田的成功钻探奠定了基础。
1956年3月,地质部召开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协作会议,提出为适应国家工农业发展需要,地质部门把重点从工程地质转向水文地质工作。1957~1960年,地质部先后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陕北黄土高原及新、川、桂等地开展了1∶20万和1∶50万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1960年,地质部配合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水电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参与了南水北调的选线考察工作。
此外,1959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大大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地层和古生物工作的总结,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工作规范。同一时期,地质力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推广到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还编制了全国构造体系图。(摘自《国土资源》2016年第8期,原文约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