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共建美丽中国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13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玉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新法规新政策新措施,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鉴古知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揭示了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旗帜,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至上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着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理论探索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景蓝图,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美丽中国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根据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50.8%,比2012年提高18.2点,初步扭转了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加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此外,伴随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湿地保护面积增加,生态保护屏障逐步加强。
  建设绿色家园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共享同一片天,同住一个地球,世界各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国在努力解决自身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环保交流合作,与多个国家、国际或区域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了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时代的浪潮激越前行,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中国绽放异彩。让蓝天常在、青山常驻、绿水常流,美丽中国建设仍在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李澍]

查看原文
    1. 期待中国方案有更大作为
    2. 黄力之:中国强起来,离不开理论创新
    3. 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的创设与变迁(1949~1984)
    4. 论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5. 扶贫减贫的中国智慧
    6. 李程骅:扶贫减贫的中国智慧
    7. 贡献中国智慧 彰显世界担当
    8. 从个人领兵到党绝对领导军队的历史性跨越
    9. 当前中国正在发生哪些深刻变化
    10. 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