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钟丽娟:老龄社会的国家责任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2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被俗称为“常回家看看”的条款正式写入法律,从而掀起新一轮的关注和热议。
  修改后的老年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对于这项法律规定,反对者认为,回家看望老人属于私人领域的问题,公权力没有资格进入,法律干涉是立法的迷信和自大,如果难以落实反而有损法律权威。况且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是,并非子女主观上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客观困难导致不能常回家看看。支持者认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一部具有鲜明社会法属性的法律,“常回家看看”这样的伦理道德要求入法,更多体现了法律的指引、倡导、教育作用,虽不一定具有可诉性,但却可以成为评判是非、行政问责、调处家庭纠纷的重要原则。
  细读这一法条,可以品出立法的原意。作为一项原则性规定,该法没有具体规定如何常回家看看。该条款的意义在于,鼓励全社会善待老人,尤其是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和慰藉。表面看来,这一条款是规范和约束子女,实际上,它对国家和社会也提出了责任和要求。
  “常回家看看”并非是孤立的条款,它是整部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仅对家庭成员和社会提出了敬老、养老、助老的要求,更体现了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国家责任与担当。

查看原文
    1. “失独家庭”和“国家责任”什么关系
    2. 老龄社会的国家责任
    3. 气候变化损害的国家责任:虚幻或现实
    4. 法律援助有广度更要有深度
    5. “一带一路”,参与意味着责任
    6. 教育民生与大国复兴
    7. 民生建设如何“守住底线”
    8. 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当下意义
    9. 用司法给孩子更多温暖
    10. 为构建和谐的老龄社会打好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