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一带一路”,参与意味着责任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0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所谓国家行动,并不是指“国家出钱”。如果关注点仅仅放在“中央会给多少投资”“国家会给哪些特殊政策”这些方面,那就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了
  最近,在一个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一位领导明确表示: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不存在哪个省缺席的问题”。这番表态,体现了中央的精神,也让那些没有被《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直接“点名”的省份,松了口气。
  其实,“在不在里面”本身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发挥作用”。
  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构想的提出并付诸行动,加上之前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四大板块”加“三个支撑带”初步形成。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还陆续出台了若干中观层面的次区域发展规划,比如刚刚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这些不同层面的区域发展策略渐次推出,反映了我们国家在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政策日臻成熟和完善。那么,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如何让其真正落地并产生实效?
  从以往情况看,但凡一项重大区域发展规划酝酿出台,大多会出现各地竞相要求加入的场面。这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之后,各地积极性同样高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在不在里面”。这当然可以理解。抓住机遇,让本地区的发展搭上国家层面的“顺风车”,既可以顺风顺水,也可以倒逼改革。
  不过,有必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其他区域发展规划,参与其中,更多意味着一种责任。如果关注点仅仅放在“中央会给多少投资”“国家会给哪些特殊政策”这些方面,那就有些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了。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某某区域的发展上升为国家行动。所谓国家行动,并不是指“国家出钱”,而是说,该区域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相关地区要担当起与之相匹配的“国家使命”。
  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相关区域内部需要打破各种壁垒,为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区域经济合作蹚出新路、作出示范;另一方面,打造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经济区,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它们当好“龙头”,既聚集,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最后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这又需要区域内外的地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简单地说,一项区域发展规划一旦上升为国家行动,就被赋予了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既包括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的使命和责任,也包括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一个地方如果希望加入某项区域发展计划,就要准备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光冲着争取政策和投资而去。
  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的调整和完善,从国家层面而言,一般不会再倾向于针对某一区域实施带有明显差异化的特殊政策,大规模地在某一地区集中投放资金也不太现实。因此,对于任何一项区域发展政策,无论是身在其中的,还是谋求加入其中的,都要有好心态、好状态,甚至要做好“付出更多”的准备。
  既要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儿,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无论身在哪个“群”、哪个“圈”、哪个“带”,都需要大家一起面对、一起破解,这是共同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

查看原文
    1. 为“皖江”腾飞点燃“助推器”
    2. 朱旭峰 韩万渠:合作互动:区域发展规划中的智库参与
    3.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
    4. 李宁:取消区域税收优惠有助公平
    5. 集结起创新的千军万马
    6. 从“协调发展”到“全面提升”
    7. 王新奎:开放促改革释放溢出效应
    8. 既要扶真贫也要防养懒
    9. 改革动力:从“得利”到“便利”
    10. 韦日平:把“四个意识”变成全党统一意志和坚定行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