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国防军事外交
中日民众对两国矛盾判断趋向成熟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02    来源:求是理论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名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雕像前驻足悼念


  日本人把是否会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作为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
  从 2007 年 3 月开始,《瞭望东方周刊》和日本《读卖新闻》每年一度的中日同题调查,迄今已进行了六次。
  2011 年 10 月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怎样的中日关系现状?两国民众对于彼此的感受、对两国关系前景的预期等,在这四年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最新出炉的调查数据,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
  《瞭望东方周刊》: 2011 年的中日韩调查,从中国方面看,对中日关系评价明显提高,而日本受访者对于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测都较低,你认为背后的缘由是什么?
  高洪:从今年的民调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受访者对中日关系判断比日方更乐观,这也符合近年中日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
  过去我们一向认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很大,其实近两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在上涨, 2010 年到达了临界点。这和日本本身经济状况不好、政局不稳定以及某些日本政治家和一些媒体对中国负面的、扭曲的报道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持悲观态度。
  《瞭望东方周刊》:双方信赖度的提升方面,这几年进展缓慢,这反映了中日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高洪:本世纪前五年,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中日两国民众的互信不是太大问题。 2005 年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尤其是日本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2006 年到 2011 年,在我们连续跟踪进行调查的 5 年中,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态度是持续悲观、逐步变冷。中国民众的情绪处在小幅波动中。 2010 年中日撞船事件以后,中日关系倒退至冰点。
  在民族文化和心理上,日本是危机意识极强的国家,岛国多灾多难。 2011 年的调查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设问是“您认为日本政府是否适时准确地公开核事故的信息”,结果日本老百姓不相信日本政府的占 87% 。这说明日本公众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对日本政府信任程度很差,对本国的前景布满疑虑。
  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看好,而且对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很有信心。日本公众对本国前景的预期黯淡,这种负面情绪也会投射到中日关系上。
  《瞭望东方周刊》:从今年的调查来看,日本人显然比中国人对中日经济合作寄予的希望更多。日本民众如何看待中国这个在亚洲日益崛起的庞大经济体?
  高洪:日本民众的心态是矛盾的。尽管从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对日本来说是个机遇,但受访者并非都是日本大企业集团的老总。对老百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对一般日本民众生活的某些领域构成冲击。比如在中国的日企,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人力成本增加,钱不如以前那么好挣了等等。而且日本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比对中国要高得多。
  文化心理需求是中日交流突破点
  《瞭望东方周刊》:从 2007 年开始的这个调查,已经持续 5 年。这 5 年中,中日民众眼中的中日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洪:这项调查持续 5 年,为准确把握中日双方的民意提供了可信的基础,对两国关系的研究很有意义。从近 5 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日关系总体向好,矛盾摩擦时有发生,但两国公众对造成两国矛盾原因的判断越来越成熟。
  《瞭望东方周刊》:从几年来的调查结果看,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感兴趣者多,他们对中国传统中什么方面最看重?
  高洪:日本人把是否会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等作为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所以,中国可以通过对日本大众文化心理需求的满足来进行文化交流。
  日本对狭义的中国历史非常重视,他们看京剧,游览中国的历史遗迹。电影、电视剧、音乐、文学等,也是很好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方式。我们也可以借此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方法。
  改善中日关系首先要消除误解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今后的中日关系会如何发展?
  高洪:中日两国的官方和民间都认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利益是要维护的,要顾全大局,但是中日关系的根本改善,离不开民间的交流和努力。
  《瞭望东方周刊》:该从什么方面努力?
  高洪:首先要消除误解。从统计数据看,日本公众对中国的问题存在误解和误判,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所担心。
  现在日本公众对中国有一种不安和矛盾心态,这一点在过去不很明显。邻国过于强大,他们担心对日本的安全造成威胁,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交流不够造成的。
  在中日关系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沟通和解释的力度,另一方面,解释不能用说教的形式,还是要通过扩大民间交往和接触,让对方看到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的发展给亚洲和全世界带来的正面影响,我们也应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温和地阐释和表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决心。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整个世界都在走向公正和解,所以中日关系从更大的尺度上看,还是乐观的。

查看原文
    1. 战后中日关系的轨迹、特征与走向
    2. 中国对日国际舆论斗争评析
    3. 论中日关系机制化建设
    4. 直面拐点:历史视野下中日关系的演进与现实思考
    5. “亚洲的未来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6. 毛颖颖:抹杀历史就是破坏中日关系的未来
    7. 中日关系中的紧迫问题
    8. 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9. 审视中日关系的基本面
    10. 中日关系期待日方善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