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国防军事外交
中英携手示范“新型大国关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5    来源:求是理论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昨日,习近平主席在圆满结束访英之旅后回国。解放日报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欧洲学会共同举办专家座谈会,盘点习主席出访成果。
  惠及两国辐射全球
  专家指出,此次“点穴式”访问充分体现中国对英国这一欧盟核心大国的重视,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十年勾画崭新蓝图。两国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不但符合两国战略对接的诉求,更将在践行新型大国关系方面产生示范效应,为“不惑之年”的中欧关系注入新活力。接下来,德、法以及中东欧国家也欲跟中国开展密集的高层互动,中英合作将对其产生积极影响。专家表示,希望未来英国能充当中国与英联邦国家(其中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联系的纽带,扮演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从英国方面而言,上到女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对习主席夫妇的访问给予超高规格的礼遇,显示出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从不顾美国反对、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投行,到支持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英国近期在对华关系上的一系列积极言行,不仅在于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处事的老练独到,更在于唐宁街对全球力量变化趋势的敏锐嗅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经版图,因此英国在经营英美特殊关系和欧洲这两个重点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与处在“上升通道”的中国合作共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以中国为桥梁,也有利于英国同其他新兴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为自身内政外交大局服务。
  开拓战略对接空间
  从具体成果来看,可谓亮点突出,影响深远。首先,《人民币/英镑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等成果,让中英在金融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对英方而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是否稳固。因此英国通过与中国合作能进一步巩固自身金融中心地位。对中方而言,也希望利用英国传统优势以及丰富经验,盘活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第三方市场,开拓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其次,《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中国核电产业在发达国家市场实现了“零突破”,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核技术将在西方市场落根,将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再次,中方还将竞标参与英国“振兴北部”计划,协助修建从伦敦通往曼彻斯特、利兹等北部老工业城市的高速铁路,既顺应了英国政府长久以来渴望吸引投资、缩小南北差距、打造经济增长点的期待,也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与英国实现战略对接开拓了空间。最后,网络安全、高新技术以及创意产业等领域的成果也都体现了中英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含金量。
  彰显大国从容自信
  同以往访问一样,习主席在英国还利用会谈、演讲、采访等各种场合,阐述中国政策主张,尤其是以“公共外交”的形式增进与英国民众的交流。无论是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还是契克斯庄园酒吧小酌,抑或是足球之城曼彻斯特之行,都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彰显大国自信和软实力。专家表示,下一阶段还应对中英合作的持续性和确定性予以关注,希望双方能排除干扰,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两国人民。
  会议由伍贻康主持,戴炳然、叶江、简军波、陈琦、曹子衡、方晓、李冠杰、叶雨铭出席。

查看原文
    1. 定位中美关系,一言难以蔽之
    2. 走好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路
    3. 坚持新型大国关系大方向不动摇
    4. 领袖外交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5. 专业和厚道是大国交往之道
    6. 刘建飞: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油
    7. 高祖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形态逐步显现
    8. 习奥会:引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拾级而上
    9. 一步一个脚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10. 张文宗: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