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城市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作者:于晓静    发布时间:2013/07/15    来源:四川党校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城市发展是一个按客观规律自然演进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民主决策符合多数人意愿的过程。建什么样的城市,不仅受制于地理、气候、生态、资源、人口分布等自然因素,还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
  回顾历史上众多城市的兴衰史,绝不单单是帝王将相或地方长官的个人意志使然,而是由众多客观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最初并不是由什么人刻意设计而建造起来的。当时海盗猖獗,官府派军追剿,迫于逃命和生存的需要,海盗及其家人连同他们所控制的势力,在一片随着潮汐涨落时而露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水中的地方,夯打木桩,在上面建起了简易的栖身之所。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经过不断地加固、改造、升级翻修、扩大规模,历经上百年的时间,才形成了水城的雏形。后又历尽沧桑,经过长期打造和流变,才有了今天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因此,它是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历史条件及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具有不可复制性。如果有什么人异想天开,非要在自己管辖的一片洼地上硬造出一个所谓“东方威尼斯”,注定要成为一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闹剧。
  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运动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诸如“国际化城市”、“国际大都市”、“世界名城”、“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都”、“学习型城市”、“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等等,如此之多的城市定位口号,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而某些造城运动,已经让人们吃到了苦头:一时心血来潮,大兴土木,用钢筋水泥和砖瓦石块在短时间内造出一片建筑,到了夜晚一片漆黑,无人居住,成为死城;有些人造景观,一时能吸引眼球,但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风光不再;有些地方的城市改造见物不见人,缺少人文关怀。所谓旧城改造,表面上看,改造的是地上地下设施,是建筑物,是人在其中活动的环境。如果透过这些物的表象,从更深层次上考察其实质内容则不难发现,这种改造实际上是改变社会结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按自然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社会规律办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障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推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和谐,应是各级政府必须遵循的准则。

查看原文
    1. 什么是撬动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的杠杆
    2. 让智库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动力
    3. 找准廉洁城市建设的“点”
    4. 城市建设要应对环境恶化“慢性病”
    5. 城市建设要算“军事账”
    6. 城市建设不能 止步于令人惊叹
    7. 城市建设发展的“根”与“魂”
    8. 潘云鹤:提高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
    9. 为什么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10. 实现城市建设与文化底蕴的结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