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打好“产业结构升级牌”需要释放新动能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7    来源:河南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美平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了要打好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为河南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总体方案。这“四张牌”不仅抓住了当今河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明确了河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在这“四张牌”中,产业结构升级是核心。
  要打好“产业结构升级牌”,一要释放制度改革新动能。过去的2016年,河南经济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业绩:河南省规模以上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10.6%,高技术产业增长15.5%,工业利润突破5000亿元,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新台阶。这是我省过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是主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结果。
  产业结构升级同创新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技术创新,更需要进行公平导向和效率导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的价值要求,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制度,制定有利于落后产能出清的淘汰制度,改革有利于低碳技术、清洁技术、绿色技术供给体系推广普及的金融与财政制度,在清理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度藩篱过程中,形成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的商事制度和税收制度。
  要打好“产业结构升级牌”,二要释放人才新动能。人才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人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为此,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全社会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风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寻觅人才如饥似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深刻含义,并将其在现实工作中落到实处。
  培养人才是基础,发现人才是前提,重用人才是关键,引进人才是补充。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为此,非常有必要建立教育质量考核机制,建立人才甄别与举荐机制,建立干部人才竞争推荐机制,建立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人才共享交流机制,特别是要补齐河南高等教育这块短板。只有将人才身上蕴藏的能量激发出来,才能将各行各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部激发出来,才能真正打好“产业结构升级牌”。
  打好“产业结构升级牌”,三要释放开放新动能。在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河南省十次党代会强调,要把河南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基本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和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其中,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就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总战略框架下设立的河南开放发展战略目标。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借助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一政策平台,依托郑洛新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这一战略平台,立足于国内市场范围内产业素质的提升,瞄准国际市场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力争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形成享誉世界的河南制造品牌,同时把省会郑州及其副中心洛阳与新乡建设成中西部地区具有城市群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让“河南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开花、结果,让河南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投资的热土!

查看原文
    1.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收入占比的演化
    2. 产业结构、金融集聚与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16个地市1994~2013的实证研究
    3. 赵晓军:把握好研究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
    4. 产业结构升级更加依赖创新
    5. 优化产业结构有助降低融资成本
    6. 汪海波:加快经济体制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7. 深化改革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8. 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9. 任泽平: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新特点
    10. 魏志甫: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财政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