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任泽平: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新特点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产业是利用要素组织生产以满足需求的载体,由于要素比较优势变化和需求升级,需要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构筑新的经济增长平台需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盈利模式,即需要实现主导产业集群的升级、传统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产业结构内部发生了一些具有长期趋势性的迹象和苗头,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其一,行业销售利润率的分化与趋势。销售利润率从流量角度反映了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从趋势上看,可分为3类:第一类近年销售利润率大幅下滑,主要是重化工行业,包括煤炭、铁矿石等行业。第二类销售利润率基本稳定,主要是传统优势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家具、家电等行业。这些行业的需求历史峰值在上世纪90年代已出现,后经兼并重组、设备升级等调整,行业集中度适中,利润率长期保持稳定。第三类销售利润率有上升趋势或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高端制造业,包括医药、仪器仪表、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未来需求空间较大,技术含量较高,进口替代或增加出口能力较强。这些行业有可能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集群。
  其二,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分化与趋势。资产负债率从存量角度反映了行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总体看,近年重化工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且明显上升;传统优势产业资产负债率适中,且基本稳定;高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较低,且有下降趋势或保持较低水平。
  其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分化与趋势。投资表明行业的产能扩张或收缩,主要受利润前景驱使,并受资产负债情况约束。近年重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低,且明显下滑;传统优势制造行业、传统居民服务业和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适中,且较为稳定;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且保持较快水平。
  以上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要针对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分类施策,明确我国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
  第一,近期各类行业在利润、利润率、产能投资等方面出现明显分化,国际经验表明,这种分化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长期趋势,是追赶型经济体在增长阶段转换期的共同特征。
  第二,增长阶段转换在产业层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即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对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替代,以及传统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和技术装备升级。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类型行业应分类施策。对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化解产能过剩、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以及促进产能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等转移,具体的措施包括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能耗标准、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参股控股和资产收购、鼓励企业设备升级等;对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政策的重点可放在鼓励竞争、放开管制、减少行政干预、激励创新和促进设备投资升级,具体的措施包括大力实施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发展互联网金融、允许民间资金设立中小银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四,明确我国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未来我国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的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服务于中高端制造业升级。因此,要明确未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在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引进外资等方面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查看原文
    1. 打好“产业结构升级牌”需要释放新动能
    2.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收入占比的演化
    3. 产业结构、金融集聚与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16个地市1994~2013的实证研究
    4. 赵晓军:把握好研究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
    5. 产业结构升级更加依赖创新
    6. 优化产业结构有助降低融资成本
    7. 汪海波:加快经济体制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8. 深化改革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9. 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0. 魏志甫: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财政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