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扶贫贷款 咋能嫌贫爱富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18    来源:求是理论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只靠市场经济手段,农村金融竞争不过城市金融。解决农村金融贫血,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完善政策体系
  近日媒体一则报道引人关注:山西省扶贫办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安排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7亿元,但最终仅用了5000万元,有1.2亿元贴息资金贴不出去。一边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缺钱,一边是扶贫政策资金“闺中待嫁”,究其原因,还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农民难以从银行贷到钱。
  说起农民贷款难,这可是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些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少,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的现状仍未改变,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这几年农村金融网点少了,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了,症结在哪里?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直接原因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具体表现是金融结构不合理、商业金融竞争不完善、政策性金融不到位、合作金融发展不充分,说到底,是农村金融改革与市场差异性之间的不适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现实需求。统计显示,全国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尤其是那些偏僻贫困、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成为金融服务空白点。农业贷款增速屡屡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金融触角伸不进农村,农业发展难摆脱资金贫血。而农民贷款“正门”不通,只好走“旁门”,一些地方农村高利贷现象抬头,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
  嫌贫爱富的板子不能全打在银行身上。金融机构不断抱怨:相对工业项目而言,农业贷款利润低、风险大,尤其是农民小额贷款,数额小、农户多、成本高,大多农户没有可抵押的资产,于是,许多商业银行都不愿涉农,纷纷选择城市、选择“垒大户”。
  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只靠市场经济手段,农村金融根本竞争不过城市金融,解决农村金融贫血,政府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大气力,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贴息、税收等经济手段,降低涉农金融业务的成本和税负,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同时,监管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防止农村资金“农转非”现象。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在农村,单靠商业金融难以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题,必须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相比,被称为“草根金融”的合作性金融信息更对称,风险更可控,在农村更有生命力。因此,解决农民贷款难,一方面要引导商业金融创新理念,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要给“草根金融”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性金融力度,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互相补充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查看原文
    1. 赵永平:扶贫贷款咋能嫌贫爱富?
    2. 评论:城市化不能“嫌贫爱富”
    3. 解开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疑团
    4. 武汉光谷 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5. 社区银行化解小企业融资难
    6. 开创党建引领金融扶贫新局面
    7.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置浅析
    8.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
    9. 互联网金融抢滩布局农村金融
    10. 政策解读:盘活土地资产 激活农村金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