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国防军事外交
美国空间能力建设新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9    来源:求是理论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美军高度重视空间态势感知装备发展,发射了多颗高轨空间态势感知卫星,同时进行空间监视卫星系统搭建与空间态势传感器模块化研究。2014年7月,美军发射了2颗“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卫星”,它是美军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主要任务是为太空攻防提供“千里眼”,其功能包括探测太空目标、监视太空环境、进行早期威胁预警和为太空攻击提供目标信息。
  随着一系列天基空间感知卫星发射升空,以及地基太空监视装备陆续部署,美军初步实现了地基侦察手段与天基空间感知手段的结合,全球覆盖盲区将显著缩小。预计到2020年前后,美国太空监视网可探测低轨直径小于1cm、地球同步轨道直径小于10cm的目标;同时,对低轨的目标定位精度能够达到10m,对地球同步轨道目标精度达到100m。
  除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之外,美国还积极寻求盟友合作,主导建立空间态势感知数据分享联盟,并将其作为重塑领导地位、建立太空秩序和太空利益联盟的重要举措。美国通过签署互惠协议,同以北约为主的盟国进行空间态势感知能力整合和集体行动能力建设,确保在危机与冲突中始终保持对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的掌握,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对手对抗代价,形成太空威慑。
  除此之外,美军还多样化发掘空间态势感知卫星的实战能力,试图将其发展为攻察兼备的卫星平台。近10年来,美军利用低轨道卫星验证了太空目标接近、绕飞与近距离机动技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验证了向故障卫星逼近,进行近距离观察的能力。作为后续发展型号,空间态势感知卫星能够按照任务需求机动接近目标,并利用电子干扰、激光致盲等手段实施“软杀伤”,也能够通过动能碰撞的方式实现“硬杀伤”,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隐蔽性,对部署在太空的通信、导航、预警等卫星构成威胁。
  2014年,美军实现了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建设的重要突破,部署了地球同步轨道目标侦察卫星,并与澳大利亚签署协议,将地基监视设备向低纬度迁移。通过加强与盟国的共享能力建设,使太空战场进一步对美单向透明,对其竞争对手争取空间权益带来挑战。

查看原文
    1. 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研究
    2. 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
    3. 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新特点新趋势
    4. 不情愿的让步:美台纺织品贸易谈判(1969~1971)
    5. 从美国对华战略辩论看中美关系的变化
    6. 中国应对TPP的根本之策
    7. 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问题
    8.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三种思维
    9. 台湾不要做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棋子
    10. 中资挺进美国带来什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