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国防军事外交
建设海洋强国不会走西方老路
作者:艾松如    发布时间:2014/10/13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向海则兴,弃海则衰!
  站在马江边,回望130年前的战场,似乎还能看到炮口火光闪动、听到厮杀呐喊回荡、嗅到血气硝烟——1884年福建水师与外敌舰队决战于此,以惨败告终。从鸦片战争到马江惨败再到甲午悲歌,近代中国不仅丧失了依托海洋发展的机会,更遭受了来自海洋的巨大伤害。虽然惨遭列强凌辱的历史已渐远去,但大洋波涛依旧,其对中国的重要性随时间推移而与日俱增。
  从早期先民“兴渔盐”“通舟楫”的生息所系,到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空间、宝贵资源,海洋在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凸显,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博弈的重要舞台和阵地。今天,中国已悄然来到由传统农耕国家向现代海洋国家转变的关口,国民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基本融入世界体系,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原料、产品、能源等都严重依赖海上战略通道,国家经济生存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从近海走向远海,进而向世界大洋延伸,中国今后以什么样的姿态、走什么样的路子,建设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强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有人说,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近代以来,海洋大国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武力实施对外扩张、实现原始积累,进而争夺海洋及世界霸权。在弱肉强食的霍布斯文化笼罩的世界里,“炮弹跟着金钱走”,“舰队跟着商船走”,西方海权国家牢牢掌控了世界海洋控制权,进而才建立了强大的海洋帝国。
  但作为一个对国际和平负有重要责任的国家,中国不会效仿西方海洋帝国的老路,不会重复西方海权国家不光彩的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从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殖民扩张传统,没有对外扩张的文化基因。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不是依靠武力开拓的,实力当世无匹的郑和船队也从未被用作侵略和掠夺的工具,而是成为传播文明与友谊的使者。近代深受海上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再者,我们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建设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绝不以海洋称霸为宗旨,我们一定会打破“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中国秉持“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理念,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特别是“中国梦”的实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而非动荡,是机遇而非威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随着国力的增长,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上有的人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总是怀有疑虑,这实质是以西方海权国家过去不光彩的血腥历史来揣摩、想象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后的作为。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还因此对中国产生了焦虑情绪甚至采取了遏制行动。
  不过虽然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会放弃正当权益,更不会牺牲核心利益。我们打出诸如在国防白皮书中首次设立“维护海洋权益”专节、加强海上维权执法力度、海军赴远海实战训练、深海钻井平台投入使用等一系列组合拳,无不清楚地表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坚定不移,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不容置疑。
  霍布斯文化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海上入侵”威胁仍然存在,新出现的“海上生命线”和“海外重大利益地区”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可废武而求和平。即使孔子推崇备至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和谐世界,也需“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来维护。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要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作后盾。

查看原文
    1. 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法治思考
    2. 突破重陆轻海思维 提升海洋强国“硬能力”
    3. 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
    4. 从海洋大国昂首迈向海洋强国
    5. 争当建设海洋强国的排头兵
    6. 海洋强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7. 刘赐贵:努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就
    8. 建设海洋强国 实现民族复兴
    9. 李明波: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挑战
    10. 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