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思维与感召力
作者:刘志光    发布时间:2016/07/13    来源:人民论坛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志光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中所表达的战略定力,即战略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竞争性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战略定力使中国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战略思维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以小康社会建设为基准,在发展速度、公有制规模、战略与体制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战略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要认识到,小康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支点。因为小康社会建设在起点上和进程中是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重心,这也是消解民粹主义的基本保证。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之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一致而提出的特定范畴,其意义在于,它首先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状况,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点和基础,并且保证这一战略实施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避免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等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新起点和新走向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社会范畴的出现,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出现了从传统的模式与结构解脱的迹象;“小康”“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新起点和新走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感召力的起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小康社会战略,使中国社会主义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迈进;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重点在于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理论和战略的连续性,并且以这种连续性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施政纲领和施政目标。
  小康社会战略是一种总体和长远的谋划;它具有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措施诸方案,又具有全局性、长期性、阶段性、稳定性和竞争性诸特征。
  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自己的未来。小康社会战略的持续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一致的。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是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上,中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模式的转变,就是人民公社模式和小康社会模式。“人民公社”体现了一种在执政问题上的革命能力和政治能力,而“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一种执政能力的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其实现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中的新的因素。其中对外部影响的应对能力和对战略的控制能力,也是中共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康社会模式使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要反对两种干扰:“要防止和反对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是‘左’的,一是右的。作为领导思想,重点是防止、纠正、反对‘左’的阻力和影响。”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在于防“左”。邓小平指出:“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就我们来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中国发展的稳定,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战略的持续和稳定。小康社会战略的成功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架构中,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康社会战略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防止小康社会战略受到干扰。
  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成就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有利基础。如果说小康社会在经济和战略层面保持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和稳步发展,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则进一步深化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从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来看,小康社会在战略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因此必须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战略不动摇;和谐社会理论则在哲学与伦理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小康社会战略,以和谐取代斗争、对立等范畴。可以说,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否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战略,单纯强调和谐社会就有走向乌托邦的危险。
  三十多年的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表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凝聚力的保持关键在于健全制度。保持战略的稳定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查看原文
    1.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2. 着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
    3. 彰显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
    4. 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全面深化改革
    5.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要从把握“四性”下功夫
    6. 任立亚:“四个全面” 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7. 董振华:领导干部要着力培养战略思维能力
    8. 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9. 金融改革需要战略思维
    10. 以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十三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