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金融改革需要战略思维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1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吴晓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金融正在登上一个更大的舞台,迫切需要大眼界、大智慧和大战略。时吴华同志新著《金融国策论》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对厘清中国金融发展思路、谋划中国金融战略格局提供了很大帮助。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该书也站在全局角度,提出了一些大框架的改革建议。结合这些建议,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关问题。
  第一,股市和银行需要协力发挥资金融通功能。该书认为,金融结构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最佳”标准,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天然就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难以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来解释。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美国金融结构是资本主导的,而德国却是银行主导的。那么,中国金融结构该效法哪种“先进”模式?笔者认为,一国金融结构的最佳选择是由特定时期的国情所决定的,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选择自然有所不同。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30年,中国金融结构以银行为主体是客观现实,因为经济起飞阶段,国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现代化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集中支持,而间接融资方式更能发挥积少成多的资金配置效应。现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创新创业破茧而出激发增长潜力,如此背景下,资金融通重心开始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直接融资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资本市场和银行共同主导金融结构已成为新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
  第二,资本市场建设需要着眼对外开放。该书将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命题定位为次序选择问题,建议从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两方面共同考虑,在利率、汇率、资本管理、银行改革等金融改革领域,分别逐步推进,优化时序选择,牢牢把握住不发生系统性、局部性金融危机的底线。笔者认为,不仅整体改革安排需要审时度势、优化次序,每个具体改革领域也需要将这种“蹄疾步稳”的思维贯彻到底。就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特别需要处理好市场机制建设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当前,改革重心应优先放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构建中国资本市场结构,通过推进注册制改革、优化交易规则等手段切实增强市场机制,提升中国资本市场自发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内生约束性。在此基础上,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才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
  第三,资本市场理应在中国经济应对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该书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深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金融抑制则是经济失速的催化剂。只有金融变成一池活水,实体经济才能在资金滋润下绽放繁荣之花。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当下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重要关口。笔者认为,资本市场需要从3个途径发挥作用:首先,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就业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资本市场活力充分,这些行业企业才能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规模效应的加速培育和结构整合的深入推进;其次,中国家庭是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只有资本市场具备理性、可持续的投资价值,投资带来公允、相称的财富回报,中国家庭的消费倾向才能真正获得不断提振的动力;最后,高科技行业企业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重要载体,只有资本市场在价值回归和市场培育中变成海纳百川的一池活水,这些重要行业企业才有希望更多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第四,资本市场应成为提升中国周边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制。该书从国家治理角度审视中国金融发展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国际经略的顶层设计思路和具体落实手段。笔者认为,服务国家崛起、力促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是中国金融和中国金融人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只有站在国家的立场,切实支持国家战略,中国金融才能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支撑。例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而资本市场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大有可为。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不仅可以让广大投资者直接分享一带一路推进的收益,还能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利益协同,通过资本市场的海纳百川和互联互通来实现更深层次的经济融合。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市场扩容、机制优化、活力上升的繁荣发展时期,用战略思维思考资本市场十分重要,基于此,《金融国策论》值得推荐。

查看原文
    1.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2. 着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
    3.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思维与感召力
    4. 彰显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
    5. 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全面深化改革
    6.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要从把握“四性”下功夫
    7. 任立亚:“四个全面” 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8. 董振华:领导干部要着力培养战略思维能力
    9. 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10. 以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十三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