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大师有哪些?

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大师有哪些?

▲周公营洛之图

姬旦即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为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帮助周武王推翻商朝,平定兄弟叛乱,建立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井田制的经济制度和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为周王朝长达7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他是少有的被后世一致称颂的政治家,被人们尊称为周公。

在周公旦的一生中,主持营造洛邑都城不仅体现了他远大的战略眼光,也体现出了一位卓越的都城规划师的本色,他任用一个叫弥牟建造师,弥牟的任务是“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按当今的标准,弥牟便属于施工工程师一类,全部基本设计为周公。洛邑城的建设加强了封建政权的中央集权,整个组织及布局给人以一种秩序感,是封建等级建筑的灵魂所在。所以周公旦可以算作是中国官方建筑师的代表人物。

3.鲁班——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4.赢政、蒙恬——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4.赢政、蒙恬——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

把秦始皇嬴政归为建筑师队伍看似牵强,但不是无道理,秦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几项大型的工程建设,其规模之巨大,构思之宏伟,恐怕不是一般的工匠和官吏能胜任,当时秦王朝有组织严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其中有专门负责土木建筑的部门,每一项大工程的建设,便征调民夫几十万人,而这些工程的策划及基本方案设计皆出自秦王嬴政之手。

▲蒙恬

▲秦长城遗址

在《史记》中关于蒙恬修筑长城的描述并不多,仅有“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几个字,但从当今的秦代古长城遗址能看出,当年工程的浩大以及技术的合理,糅合了宏伟和朴实的精美,由此可见,蒙恬不仅是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位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5.萧何、杨城延、刘彻——西汉建筑风格的奠基者

▲萧何

汉代建筑的设计思想上恪守着先秦的“政教功能”,通过建筑形式来显示占有天下、统治天下、威慑天下的思想,成为汉代建筑营造的主导思想。《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高祖八年(公元前200年),丞相萧何“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年,成败未可知,何治宫殿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公室。且夫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萧何的建筑思想体现了汉代儒家思想在建筑方面的运用。

▲未央宫复原图

▲刘彻

萧何主持建造未央宫与建章宫,其规模特别大。萧何以创造性的手法来建造西汉长安未央宫和建章宫。这两组大宫殿,主要以杨城延为主负责技术,同时杨城延还主持规划长安城。未央宫的周长达14千米,地点在长安城外西南。

▲建章宫复原图

汉武帝刘彻是汉代的第七位皇帝,在历史上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及诗人。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建章宫,扩建了上林苑,特别是建章宫刘彻为显示大汉的国威和富足,重新在城外修建朝宫,其"度比未央",比未央宫还大。这些庞大的建筑群为奠定了西汉的建筑风格。

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冲——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造)者

▲曹操

▲铜雀台影视剧照

曹操在封魏公前,便看中了邺城这个地方,准备长期居住在此。他在做丞相的前期,就已着手改建邺城。《魏都赋》说:“修其郛郭,缮其城隍。经始之制,牢笼百田……”书载曹魏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宫殿在城内北半部的正中间,主殿名文昌殿。文昌殿东为东宫,有听政殿。之西为西园,建铜雀台后又名铜雀园。西城墙的北边有金凤台、铜雀台和冰井台这组著名的建筑。城中的南半部为居民区和商业区。整座城市以穿过宫殿区的南北中轴线呈对称性分布,开创我国都城对称性布局的先河,对日本、韩国的古代都城布局有重要影响。

▲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

北魏孝文帝是为杰出的帝王,其迁都洛阳的壮举为后世所称颂,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模如此之大,北魏洛阳城又是如何设计和管理的呢?太和十七(493年)年十月,孝文帝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拉开了洛阳建设的序幕。首先营造的是宫城和大城,营造一年余,规模初具。北魏洛阳城虽然是在西晋洛阳的废墟上,利用前代的城墙,参照西晋洛阳都城宫室遗迹进行重建,但不是完全依旧,而是有着自己的规划。

▲北魏洛阳城复原图

早在平城的时候,孝文帝就很注意让建筑师学习,曾派长于建筑的蒋少游南下洛阳,“量准魏晋基址”,随后再派他出使南齐,观摩建康“宫殿楷式”,用于平城皇宫的建设。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封建中期城市设计的杰作,在东汉和魏晋洛阳城的基础上,它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突出了皇宫的统治支配地位。

7.綦母怀文、郭安兴——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

▲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

永宁寺为北魏王朝于都城洛阳营建的著名皇家佛寺,在佛寺的中部曾经建有一座举世瞩目的木构佛塔,堪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主持修筑永宁寺的建筑师便是郭安兴,而关于这位伟大建筑师的生平事迹直到2001年考古队在洛阳发掘北魏墓时出土的一方墓碑,其碑上记载了郭安兴的生平事迹,人们才进一步的了解这位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

▲北魏永宁寺九层塔复原图

永宁寺中最富盛名的当属寺院中部的木构佛塔,这座佛塔不仅结构上“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其外观装饰也极尽奢侈豪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造如此巨大体量和如此高度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建筑师便是郭安兴。

8.宇文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建筑师

▲宇文恺

▲大兴城复原图

若论中国古代都市规模最大的者为谁,非隋代的大兴城莫属。其规模之大在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堪称世界第一城。大兴城的设计建造者便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宇文恺。宇文恺是隋代有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宇文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唐明堂 万象神宫复原图

宇文恺还曾对周王朝时期朝廷的前殿——明堂进行了研究,而且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这种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形和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9.阎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劲”风格的兴起及其衰落

▲阎立德

阎立德(约596年—656年),名让,字立德,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外孙。出身于工程世家,唐武德至贞观年间任尚衣奉御、将作少匠、将作大匠 、工部尚书 等。曾受命营造唐高祖 山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曾主持设计帝后所用服饰。绘画以人物、树石、禽兽见长,与弟阎立本同为著名画家。李嗣真在《论画》中称其画为上品之第三。

▲梁孝仁

▲大明宫【古匠传奇——初唐建筑师梁孝仁】唐代大明宫工程的浩大博精,其施工过程实难想象。史书记载,大明宫的监造者为司农少卿梁孝仁。梁孝仁在修建的过程中就开始注意绿化,在各个庭院中都种植了梧桐、绿柳。韩翊的“寒食东风御柳斜”正是描写这些柳树罩御宫的佳句。

10.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间匠师的建筑功绩

▲白居易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11.苏舜钦——北宋文人建筑师和民间匠师

▲苏舜钦

修沧浪亭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沧浪亭

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观公园走廊地带(滨河景观东大桥至黄河大桥沿线段),《名人园》内共有雕塑组雕、圆雕、浮雕14组,全部使用德阳本地的红、黄两种砂岩雕刻而成,运用多种雕塑艺术形式表现了德阳市历史上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12.喻皓、李诫——宋代两位杰出的建筑理论家

喻皓,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生卒年代因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李诫(1035年—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县 (今河南新郑)人,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曾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营造法式 》。除主要从事建筑工作外,还一度当过虢州知州,在地方甚有政绩。

13.朱熹、张浩、贺承珍——新“三国”(南宋、金、西夏)建筑师的创造

▲朱熹

创办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 南麓),武夷书院。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遗址

张浩,字浩然,籍贯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渤海人,。他历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官至尚书令。他在海陵王和世宗统治时期,任宰相十余年,是金代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1151年,海陵王命张浩等增广燕京、营建宫室。张浩营建燕京,仿汉人都城宫室制度。都城周围七十五里,共十二个城门。都城中的内城是皇帝的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城内建宫殿九重,共三十六殿,皇帝宫殿居于正中,其后为皇后宫殿。内城之南,东边建太庙,西边是尚书省。内城之西,还建有同乐园、瑶池等皇室贵族游乐之所。整个工程“金碧辉煌,规模宏丽(同上),简直可与汉唐时的长安宫室相比。张浩营造燕京奠定了金、元两代京都规模,对其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夏都城兴庆府平面图

贺承珍是西夏都城兴庆府的主要设计督造者,他曾一年两次借出使之便,到北宋都城开封汲取宋代京城的建筑特点,并在修建西夏都城的过程中加以创新。元昊称帝后首先升兴州为兴庆府,并在那里广修宫城,营造殿宇。以后又多次大兴土木,使西夏皇城、宫殿的建筑规模和水平,均达到空前的水准,这些建筑大多出自贺承珍之手。

14.刘秉忠、郭守敬、也墨迭儿——生态城市元大都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不仅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都城建筑规划师。刘秉忠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他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15.阿尼哥、张留孙、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

▲元大都平面图

亦黑迭儿丁,又译作“也黑迭儿”,西域人。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八月,任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茶迭儿蒙语“庐帐”之意,是元代管理宫殿和城市建设的专门机构。国力强大、威震四方的元朝,为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威望,需要一个规模宏伟、庄重华丽的首都。显然,蒙古传统支架庐帐的办法,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因此,亦黑迭儿丁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制度,建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大都市。于是,他“受任劳贳,夙夜还遑,心讲目算,脂受肱麾,咸有成画”,为大都建筑设计呕尽了心血。正式建城之前,亦黑迭儿丁及其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测量地形的工作,按地形的倾斜走向,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设备。然后根据中国传统习惯,结合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了一个全城的总体规划。为充分体现元代封建统治者的威严,亦黑迭儿丁将皇宫摆在全城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使之处于全城的中心点,同时,他又采取一种非凡的艺术手法,将庄严雄伟的宫殿建筑与妩媚多姿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联为一体,取得一种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辉映的效果。

15.阿尼哥、张留孙、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

▲阿尼哥塑像

阿尼哥(1244—1306),建筑师,元朝雕塑家,工艺美术家。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人,为王室后裔。阿尼哥巧思绝人,凡塔庙之建筑,像设之铸镂、雕塑或绘织以及其余器物之铸造刻镂,无不精湛。仕元四十余年,主持的大型工事有塔三座,大寺九座,祠祀两座,道宫一座,像设多出其手。著名者如西园之“凌空”玉塔、大圣寿万安寺塔(今北京白塔寺之白塔),五台山佛塔。设计建造了尼泊尔式塔,最著名的就是现存元大都西城大圣寿万安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建于至元八年,高50.9米,砖造,塔基上建二重复合式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承托之圆瓶形硕大塔身,塔颈作圆锥形相轮状,顶端华盖直径9.9 米,其周边悬挂36 个铜质透雕之流苏和风铃,其上之塔顶为一铜质小塔(原为一宝瓶)。因塔座、塔身通体用石灰粉妆,故俗称“白塔”。

▲北京白塔寺的白塔

▲北京东岳庙

张留孙(1248~1321)又名张宗师,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名留孙,字汉师,生于1248年,羽化于1321年。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北侧,于元延祐乙未年(1319)为正一派玄教大宗师张留孙自资兴建。还未建成,张即去世,由其弟子吴全节继续修建。元英宗壬戌年(1322)建成大殿、大门。次年建成四子殿和东西两庑。泰定乙丑年(1325)完成东岳大帝及其后的塑像。东岳庙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凤凰寺

阿老丁是中国元代入华的伊斯兰教大师。亦译“阿拉乌丁”。原籍波斯人。1314~1320年间,担任“回回大师”教职,敕赐在杭州文锦坊南建真教寺(即今凤凰寺)。凤凰寺建于唐代,因寺院建筑结构似凤凰展翅而得名,阿老丁来到凤凰寺后对其进行重建,最终形成凤凰寺的建筑群规模,具有伊斯兰教与中国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点。阿老丁重建凤凰寺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为南方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它对研究我国伊斯兰教及其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历来被伊斯兰教学者和古建筑学者所推崇。

16.朱棣、蒯祥、吴中、阮安——明都城和宫殿的建造师

▲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曾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共在位22年,年号永乐。在位期间营建并迁都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朱棣登基第四年便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明皇宫主要建筑竣工,二者加起来算的话,北京明皇宫建设时间长达15年之久,期间动用十万名全国各地的工匠。

蒯祥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江苏吴县人 ,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蒯祥在京40多年,先后兴建的工程除天安门外,还有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两宫、五府、六衙署等,晚年还亲自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蒯祥因有功于朝廷,从一名工匠逐步晋升,直至被封为工部左侍廊,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蒯祥留下的天安门建筑成为华夏之宝,民族之光。

▲蒯祥为天安门的设计者

蒯祥在施工过程中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手绝技:能双手握笔,同时画出两条龙,两条龙合拢在一起,分毫不差。宫中修建的工程,经他略加计算,目量意营,就能绘制出设计图样,等工程告竣后进行核验,尺寸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不差毫厘。难能可贵的是,蒯祥虽任高官,却不改工匠本色,恭谨俭朴一仍其旧,出门从不乘车坐轿,年岁大了主动要求退隐。遇有重大营造工程,他常亲临指导,传授技艺不遗余力,可谓品格高尚。他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把他在北京住过的一条胡同命名为“蒯侍郎胡同”,成为营造业工匠聚会之所。

▲明献陵

吴中是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曾任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吴中勤敏多计算,先后在工部二十余年。北京明代宫殿、三陵(长陵、献陵、景陵)多为其主持修建,在我国建筑史上流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京东直门为阮安主持建设

阮安,明朝宦官,交趾人(交趾今属越南),永乐年间入宫。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内城城池的最后建设,并且负责重建了三殿(奉天、华盖、谨身)。除了负责城池营建外,阮安还参与过治理杨村河。阮安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无需查阅资料,只凭实地观测和思考,所制订的建设方案就完全能达到各方面的要求,而主管建筑的工部官员只需奉行就可以了。明代200多年京城建设中,工程管理者众多,而廉洁者少。然而据《明史》记载,阮安接受的最后一项工程是张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张秋的途中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囊无十金"(即行李中的银子不足十两)。对于一个主持过许多重大工程的太监来说,如此廉洁,实为少见。

17.三罗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筑

▲瞿昙寺

三罗喇嘛是瞿昙寺的开创僧,法名为桑杰扎西。元末明初 ,著名蕃僧白象大师三罗喇嘛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 ,说服青海东北部的罕东诸部归明 ,加速了腐败的元王朝的覆灭和国家的统一进程 ,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为饱经战乱之苦的各族人民争取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实属义举 ,功在千秋。班丹藏布作为三罗喇嘛的侄子为我国的宗教事业也作出了突出贡献。瞿昙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是明代汉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伟。全寺共有三个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18.卢溶、计成、张涟——明代民宅和私家园林的设计师

▲豫园

张涟(1587~1673),中国明末清初造园艺术家。擅长叠山 。字(或号)南垣。松江华亭人,后迁嘉兴,又称嘉兴人。少时学画,善绘人像,兼工山水,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 。活动于大江南北50余年,所造园林甚多。最著名的有松江李逢申横云山庄 ,嘉兴吴昌时 竹亭湖墅、朱茂时鹤洲草堂,太仓王时敏 乐郊园、南园和西田、吴伟业梅村、钱增天藻园,常熟钱谦益 拂水山庄,吴县席本桢东园,嘉定赵洪范 南园,金坛虞大复豫园 等。康熙《嘉兴县志》记载张涟善叠假山,“旧以高架叠缀为工,不喜见土,涟一变旧模,穿深复冈,因形布置,土石相间,颇得真趣。”

19.梁九、雷发达(样式雷)——为清廷服务的职业建筑师

▲梁九重建的太和殿保存至今

梁九是中国清代建筑匠师。顺天府(今北京市)人。梁九曾拜冯巧为师。冯巧是明末著名的工匠,技艺精湛,曾任职于工部,多次负责宫殿营造事务。冯巧死后,梁九接替他到工部任职。清代初年宫廷内的重要建筑工程都由梁九负责营造。康熙三十四年(1695)紫禁城内主要殿堂──太和殿焚毁,由梁九主持重建。动工以前,他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制作了太和殿的木模型,其形制、构造、装修一如实物,据之以施工,当时被誉为绝技。他重建的太和殿保存至今。

▲雷发达及雷氏族谱

雷发达是清初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被誉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他善于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中国古代建筑群采用中线南北纵深发展,采取对称布置的方式等。他在进行清宫设计时,不墨守成规,既在中线上的建筑物保持严格对称,又对主轴两侧轴线上的各建筑物采用大致对称,而显灵活变动的新格局。这样,不但突出了中心又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思想,而且形成了统一并有主次的整体,从此,雷发达被人们誉为"样式雷"。

20.李渔、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间建筑师与园林师

▲李渔

▲芥子园

▲戈裕良

(1764~1830)出生于武进县城(今常州市)东门,字立三。家境清寒,年少时即帮人造园叠山。好钻研,师造化,能融泰、华、衡、雁诸峰于胸中,所置假山,使人恍若登泰岱、履华岳,入山洞疑置身粤桂,曾创“钩带法”,使假山浑然一体,既逼肖真山,又可坚固千年不败,驰誉大江南北。

▲如皋文园

▲燕园

▲五松园

▲一榭园

▲虎丘乾嘉期间,叠山 艺术趋于工巧的典型苏州环秀山庄 的湖石假山 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少量之石,在极有限的空间,把自然山水中的峰峦洞壑概括提炼,使之变化万端,崖峦耸翠,池水相映,深山幽壑,势若天成。有“咫尺山水,城市山林 ”之妙。著名建筑专家刘敦帧教授认为:“苏州湖石假山 ,当推之为第一”。现存的另一作品扬州小盘谷 ,则是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也是我国著名古典园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的作品还有常熟燕园 、如皋文园、仪征朴园、江宁五松园、虎丘一榭园等。

▲姚承祖

同治五年(1866)三月十八日生于木匠世家,祖父姚灿庭著有《梓业遗书》承祖11岁随叔父姚开盛学木作,终岁营建于乡郡间。一生设计建筑的屋舍庭宇,不下千幢。民国元年(1912)成立苏州鲁班协会,被推为会长。曾于城区玄妙观旁开办梓义小学,在家乡创办墅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曾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民国廿七年6月工8日逝于上海,归葬故里。代表作有木渎严家花园、苏州怡园藕香榭、光福吾家山梅花亭、木渎灵岩寺大雄宝殿等。所著《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另有《姚承祖营造原图》。葬于故里法华山,1982年迁葬阴山麓。

▲木渎严家花园

▲苏州怡园藕香榭

▲光福吾家山梅花亭

▲灵岩寺大雄宝殿

▲《营造法原》

7月25日正式上课,提前报名优惠248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MapGIS新旧版本功能对比深度解析:升级还是坚守?
正版约彩365软件

MapGIS新旧版本功能对比深度解析:升级还是坚守?

📅 08-18 👁️ 6700
最佳声乐调音器应用程序:我们的首选
365bet网络足球赌博

最佳声乐调音器应用程序:我们的首选

📅 08-29 👁️ 8094
杭州电信宽带
正版约彩365软件

杭州电信宽带

📅 07-18 👁️ 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