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一个身份卑微的“寺人”,竟然能够被封为长信侯,并且与文信侯吕不韦平起平坐,这在法律严格的秦朝显然让人质疑。毕竟,嫪毐凭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爵位呢?如果提到侯爵的封号,那时真正掌握权力的,只有两个人——文信侯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二人的地位可谓是“上下一人”,位居权力的巅峰。吕不韦的封地在洛阳,十万户人家;而嫪毐则的封地遍及山阳、太原等地,甚至可以说其封地遍布整个“嫪国”。
嫪毐的权势可谓一手遮天,连吕不韦也不得不在他面前避让三分。当时的侯爵有多大权力?让我们回顾一下秦朝的爵位制度。秦朝的爵位大体上分为20个等级,其中仅赢傒的驷车庶长排在17级,而执掌宗室的关内侯也仅排在19级。而在这个体系里,长信侯和文信侯无疑是最顶尖的20级。若要分清君和侯的大小,侯爵显然高于君爵,这一制度继承自周朝,周王曾被视作天下的“共主”。
当时,诸如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等,尽管名为“王国”,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在爵位制度上实际上仍是侯爵。由于周王室的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的贵族领袖也只能担任类似于“君爵”的职位,而侯爵的地位则是最接近的继承者。这些君爵有些带有封地,而有些则只是虚荣的头衔,例如武安君白起,他并未拥有封地,但仍是荣誉上的最高爵位之一。随着周朝的灭亡,诸侯国的王们开始自称“王”,而侯爵的头衔空了出来。之后,虽然君和王之间的爵位增加了侯爵这一层级,但由于周朝的制度影响,战国时期的侯爵已经成为最高荣耀之一。
展开全文
再看当时的封爵情况,侯爵是非常难得的头衔,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就连王翦父子在平定其他国家之后,才获得了一个名存实亡的侯爵。而嫪毐这个原本毫无显赫背景的寺人,竟然在秦朝这个法律严明的国家中,获得了“长信侯”的封号,与文信侯吕不韦平起平坐,显然不合常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嫪毐能够逆袭成功呢?
答案在于赵太后的权谋。为了牵制吕不韦,赵太后在秦朝的宫廷中不断拉拢势力。当时的秦朝庙堂划分为三个主要派系: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国势力,以夏太后为首的韩国势力,以及以赵太后和吕不韦为首的外戚势力。在秦朝,所有太后都统一称为“太后”,没有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之分。在这三个派系中,华阳太后的势力最为强大,而赵太后和吕不韦的势力则较为薄弱。尽管赵太后拥有监国太后的名号,但实权并不大,只有和吕不韦联手才能勉强在秦朝立足。
吕不韦与赵太后之间早有深厚的联系,但为了自己的权力,吕不韦最终选择与赵太后撇清关系,凭借着卓越的治国才能,他在秦国一手遮天,几乎主宰了整个国家。然而,赵太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扶持一位可以制衡吕不韦的势力。而嫪毐,虽然不过是赵太后的“面首”,却成为了赵太后用来对抗吕不韦的工具。在那个时代,后宫养“面首”并不罕见,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低调行事,便没人多加干涉。
此时,嬴政也急于亲政,但赵太后和吕不韦对权力的争夺使得嬴政难以有作为。然而,幸运的是,赵太后与吕不韦渐行渐远,嬴政心中暗自欢喜。因为只有这两股势力争斗不休,嬴政才有机会最终把这两股权力一举打破。因此,嬴政并没有阻止嫪毐被封侯,相反,他默许了这一决定。嬴政深知,嫪毐原本就是吕不韦推荐上来的,而嫪毐本身野心勃勃,最终必定会引起纷争。届时,追查根源,自然能揭露吕不韦的阴谋,届时便可一举除掉这个强敌,达成两全其美的目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